查看“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若干条文解释的通知”的源代码
←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若干条文解释的通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wiki置顶}} =历史沿革= 1986年9月10日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若干条文解释的通知 〔86〕财税协字第015号 1986年9月10日 执行 2011年1月4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2011年1月4日 废止 =正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哈尔滨、西安、广州市税务局,加发南京市税务局,海洋石油税务局各分局: 关于执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下简称为“税收协定”)的条文解释,有些只涉及同个别国家之间的特殊规定,需要结合对方国家的情况,单独作出解释。如同联邦德国和同新加坡的协定,在执行时,都已行文就协定中的一些特殊条款作了解释说明,有些条文具有普遍性,虽然只是针对同一两个国家的协定所作出的解释,但在执行同其他国家的协定时,可以参照办理。如在执行中日、中英协定时,总局曾以〔85〕财税外字第042号通知,签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日、中英税收协定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在该“处理意见”中,已经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条文作出了一些解释,但各地反映还需要补充,并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现根据今年8月全国执行税收协定工作会议讨论的意见,对若干带有普遍性的条文解释明确如下: 一、关于识别是否为对方国家居民和准其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问题 税收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一方或者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人。所谓居民,在税收协定的第四条有关“居民”一语的定义解释中,列有判断标准。对于在实际执行中如何鉴别其是否为对方国家居民的问题,可以暂作如下处理: (一)对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判断其是否为对方国家居民,可以暂凭其办理税务登记时所填报的企业总机构或实际管理机构的情况和办理工商登记时,由该企业所在国的有关当局出具的法人证书(副本)等进行判断。一般可以先予承认,然后再视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查证或通过情报交换进行了解。对个别情况不清,确实无从判断,又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可以要其提供该企业所在国税务当局出具的居民证明。不能提出证明的,不得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凡是在税上协定中列有总机构所在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两个标准的,在判断是否为我国居民时,只适用总机构所在地的标准,在对方适用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标准,不能用对方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标准,作为判断我国居民的标准。 (二)对个人判断其是否为对方国家居民,依照税收协定第四条规定,主要是以其“住所、居所”为准。所谓“住所”,一般是指配偶或家庭所在地,具有永久性;所谓“居所”,一般是指短期停留并达到一定日期的所在地。在实际工作中,对来华从事工作,提供劳务的外籍人员是否属于对方国家的居民,可以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1.由其自报在对方国家的住所或居所,受雇或从事业务的情况及其所负的纳税义务,并相应查阅其所持有关本人身份的证件、护照和派其来华的公司企业等单位所开具的证件进行判断。一般可以暂予承认,再视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查证或通过情报交换进行了解。 2.对个别情况不清,或者来自第三国或本身为第三国人,确实无从判断,又需要享受协定待遇的,可以要其提供对方国家税务当局开具的负有居民纳税义务的证明。不能提出证明的,不得享受协定待遇。 3.对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个人,在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有的列有判断归属于哪一方居民的规则,有的只明确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当通过协商,确定该人为本协定中缔约国一方的居民。各地在执行税收协定的实际工作中,如遇有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个人,双方都要对该个人的境内境外所得进行征税等问题时,应将该个人的职业、住所或居所以及其在对方国家所负纳税义务等详细情况报送总局,由总局按照税收协定的规定与对方主管当局进行协商解决。 (三)对方国家居民(包括个人居民和法人居民)取得来源于我国的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需要享受税收协定限制税率或免税待遇的,应在提交其本国税务当局出具的居民证明时,填写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申请表(申请表式,另行印发),经我国当地税务机关审查确认后,才得享受税收协定所规定的待遇。如果其不能事先提出居民证明并填写申请表,各地税务机关可以先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征税,并准其在补办证明和填写申请表后退还其多缴纳的税款。 二、关于确定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为常设机构的期限计算问题 在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一般都规定,对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仅以连续超过6个月的为常设机构,除中英税收协定外,一般还明确包括与工地、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可暂按以下几点掌握执行: (一)确定工地、工程或者与其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的起止日期,可以按其所签订的合同,从实施合同(包括准备活动)之日起,至作业(包括试运转作业)全部结束交付使用之日止进行计算。凡连续6个月(不含6个月,跨年度的应连续计算)以上的,即为该对方企业在我国设有常设机构,按照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征上所得税;连续为期在6个月以内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但不影响按照有关税法规定所应征收的其他税收。 (二)对方一个企业在我国一个工地或同一工程连续承包两个及两个以上作业项目,应从第一项目作业开始至最后完成的作业项目止计算其在我国进行工程作业的连续日期,不以每个工程作业项目分别计算。 所谓为一个工地或同一工程连续承包两个及两个以上作业项目,是指在商务关系和地理上是同一整体的几个合同项目,不包括该企业承包的或者是以前承包的与本工地或工程没有关联的其他作业项目。 (三)对工地、工程或者与其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开始计算其连续日期以后,因故(如设备、材料未运到或季节气候等原因)中途停顿作业,但所承包工程作业项目并未终止或结束,人员和设备物资等也未全部撤出,应持续计算其连续日期。 (四)对方企业将承包工程作业的一部分转包给其他企业,如果分包商实施合同的日期在前,可自分包商开始实施合同之日起计算该企业承包工程作业的连续日期。但不影响对分包商就其所承担的工程作业单独计算征税。 三、关于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的范围和确定为常设机构的期限问题 在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除了少数个别情况(如中英税收协定)以外,一般都规定对方企业通过雇员或雇用的其他人员在我国为同一个项目或相关联的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仅以在任何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6个月的为设有常设机构。现对与此有关的问题明确如下: (一)对于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与承包工程作业的划分,原则上应视其是否承担施工作业来确定。承包工程项目作业,一般都要承担施工责任。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是指对已有的工程作业项目的进行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协助、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性的劳务,只是从中协助,仅负技术上的指导责任,不负责具体的施工和劳动作业。 (二)对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的范围,应作广义解释,包括对我国工程建设或企业现有生产技术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进和技术选择、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设计方案的选择先进提供咨询服务;也包括对我国企业现有设备或产品,根据我方在性能、效率、质量以及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提出的特定技术目标,提供技术协助,对需要改进的部位或零部件重新进行设计、调试或试制,以达到合同所规定的技术目标等。 (三)对“在任何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6个月”的计算,可以不受年度限制,从开始实施提供劳务合同的月份起,逐月移动计算,凡是在任何一个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6个月的,即应视为设有常设机构。 (四)对方企业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虽然在税收协定中明确“在任何12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6个月的为设有常设机构”,但对于符合财政部(83)财税字第149号《关于对外商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服务征收工商统一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的,仍可以在1990年底以前,免予征税。 四、关于设在第三国的分支机构享受协定待遇问题 对方国家居民公司设在第三国或地区的分支机构,是该居民公司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法律实体。如果其分支机构来我国从事营业或投资,除了在协定中另有规定(如我国同新加坡在协定第十一条第四款中,对新加坡发展银行取得的利息和中国银行取得的利息给予免税,都限于这两家银行的总行)以外,只要能证明其总公司是对方国家的居民公司,可以享受该对方国家同我国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待遇,但其设在第三国或地区的子公司,不得享受该对方国家同我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待遇。 五、对派往第三国工作的人员能否享受协定待遇问题 对方国家的居民个人在第三国或地区受雇或者从事独立个人劳务,或者被对方国家的公司企业派驻设在我三国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工作,凡是依照第三国或地区税收法律规定的居住期限,已在第三国或地区负有居民纳税义务,即不再享受该对方国家同我国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待遇。 六、对来华人员停留天数的计算问题 在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对对方国家居民来我国从事受雇的活动,一般都规定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应在我国免予征税。其中条件之一,是在有关历年中停留连续或累计不超过183天。这里所说的不超过183天,是指在一个公历年度内,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在我国停留日期,不论是连续计算或者是累计计算都不超过183天。也就是说,中途离境包括在签证有效期内离境又入境,都应准予扣除离境的天数,按在华的实际停留天数计算其是否超过183天。但对同我国没有签订税收协定或者虽然已签订但尚未生效执行的国家,对其人员来华从事受雇活动的征税问题,仍应按照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关于驻华代表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否适用协定所规定的免税待遇问题 对方国家的居民个人被派来华担任企业常驻代表处的代表或工作人员,属于在华有固定工作的常驻人员,其工资薪金不论在何地支付,都不适用停留期不超过183天的免税规定。对于在被明确为常驻代表之前,已经先期来华为筹备设立代表处进行工作,或者在代表处先行工作,后被正式委任,属于这类情况的,也不适用停留期不超过183天的免税规定。如果该个人最后没有被委任为常驻代表或者确定为代表处常驻工作人员,则可以按短期逗留人员对待,符合协定限定停留天数等条件的,对其工资薪金所得免予征税。 八、过去对税收协定有关条文的解释,凡与本通知所作出的解释不一致的,均以本通知的解释为准。 {{wiki置底}} [[Category:1986|废]]
本页使用的模板:
模板:Wiki置底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Wiki置顶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若干条文解释的通知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平台产品
基础法规
财税桌面
平台产品
分类应用
慧税研究院
研究员
编辑
工程师
平台建设
词条编辑
数学公式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