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历史沿革
2019年12月29日 财政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财资〔2021〕135号 2019年12月29日 执行
正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
为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精神,加强和规范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管理,完善气象系统气象观测职能与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功能相匹配机制,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98号),我们制定了《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推进气象观测站相关资产的预算管理,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98号),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和国家(省级)天气雷达站的气象仪器设备资产配置。
第三条 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各类收入。
第四条 本标准是气象部门相关单位编制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资产配置相关支出预算、实施采购和监督检查、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本标准主要包括气象观测站类别、观测项目、仪器设备种类、数量上限、价格上限、最低使用年限等指标。
本标准中的气象观测站类别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基本原则确定。
观测项目指气象观测站所需完成的观测任务。
仪器设备种类指气象观测站日常观测和业务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基本配置常规仪器设备类型和名称。
数量上限指为满足气象观测站业务工作需要、配置业务运行气象仪器设备的最高数量限制。
价格上限指主要结合气象仪器设备市场行情和财政能力确定的、不得超出的最高价格。
最低使用年限指根据气象仪器设备使用频率、耐用程度等因素确定的最低年限标准。
主要性能参数指与气象仪器设备技术水平直接相关的性能指标。
第六条 气象仪器设备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仍可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
高寒、高海拔、高盐雾等特殊地区气象仪器设备的最低使用年限可酌情缩短。
对损毁且无法修复或者修复成本大于修后价值的,可以报废处置。
第七条 本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气象仪器设备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适时调整。
第八条 本标准由财政部、中国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表
观测层 | 气象观测站类别 | 观测项目 | 仪器设备种类 | 数量上限(台、件、套/站) | 价格上限(万元) | 最低使用年限(年) | 主要性能参数 | 备注 | |
---|---|---|---|---|---|---|---|---|---|
地面 | 国家基准气候站/ 国家基本气象站 | 温、压、湿、风向、风速、降水、地温 | 自动气象站 | 2 | 21.5 | 5~8 | 气温测量范围:﹣50~﹢50℃;最大允许误差:±0.2℃。气压测量范围:500~1100hPa;最大允许误差:±0.3hPa。相对湿度测量范围:0~100%;最大允许误差:±3%(≤80%)、±5%(>80%)。风向测量范围:0~360°;最大允许误差:±5°。风速测量范围:0~60m/s(普通);最大允许误差:±(0.5+0.03V)m/s,V为实际风速。降水量测量范围:翻斗雨量0~4mm/min;最大允许误差:±0.4mm(≤10mm)±4%(>10mm)。草面温度测量范围:﹣50~﹢80℃;最大允许误差:±0.2℃(≤50℃)、±0.5℃(>50℃)。地面温度测量范围:﹣50~﹢80℃;最大允许误差:±0.2℃(≤50℃)、±0.5℃(>50℃)。5~20cm浅层地温测量范围:﹣40~﹢60℃;最大允许误差:±0.3℃。40~320cm深层地温测量范围:﹣30~﹢40℃;最大允许误差:±0.3℃。 | 该部分设备为台站完成《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所配置的设备,如完成观测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等项目。 | |
能见度 |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 | 1 | 8 | 沿海盐雾、风沙较大地区6~8年 | 其余地区8~10年 | 测量范围:10~30000m ;最大允许误差:±10%(≤1500m)、±20%(>1500m) | |||
降水 |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 1 | 6 | 5~8 | 测量范围:称重雨量 0~400mm;最大允许误差±0.4mm(≤10mm)、±4%(>10mm) | ||||
日照 |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 | 1 | 2.2 | 8 | 测量范围:0~24h;最大允许误差:日误差±0.1h | ||||
大型蒸发 | 蒸发观测仪 | 1 | 1.63 | 8 | 测量范围:0~100mm;最大允许误差:±0.2mm(≤10mm)、±2%(>10mm) | ||||
降水 | 降水现象仪 | 1 | 1.55 | 8 | 测量范围: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准确度:≥90%(降水量>0.1mm) | ||||
雪深 | 雪深观测仪 | 1 | 5 | 10 | 测量范围:0~150cm;最大允许误差:±1cm | ||||
冻土 | 冻土自动观测仪 | 1 | 2.2 | 8 | 测量范围:0~450cm;最大允许误差:±2cm | 台站结合特定地域的观 测需求申报 配置。 | |||
雨-酸雨 |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 | 1 | 23.5 | 沿海盐雾、高寒地区3~5年 | 其余地区6~8年 | 测量范围:不少于 50ml;最大允许误差:0.02(PH 值),1%或0.5μm/cm(25℃时电导率) | |||
土壤湿度 |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 1 | 5.5 | 土壤易板结地区5~6年 | 其余地区8年 | 测量范围:0%~100%;最大允许误差:±5% | |||
雷电 | 雷电定位系统 | 1 | 10 | 8 | 探测地闪。网内4站定位精度优于1公里,探测效率优于80% | 在能够反映大气真实状况的情况下,由中国气象局在一定区域内统一布局。 | |||
雷电 | 雷电定位系统-新型 | 1 | 17 | 8 | 探测全闪(地闪兼顾部分云闪)。网内4站定位精度优于500米,探测效率优于95% | ||||
大气中电场的强度 | 大气电场仪 | 1 | 5.2 | 8 | 探测范围0~15km,测量范围:-50~+50kV/m;最大允许误差:±5% | ||||
高空 | 站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 | 垂直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 | 高空气象探测雷达(L波段) | 1 | 116 | 12 | 测距范围:100m-200km,测距精度:≤20m(RMS),测角精度≤0.08°(RMS),探测高度:25-30km | 除制氢设备外,其他设备为高空观测站标配,地处偏远不便于购置氢气的台站在满足当地消防等部门要求的情况下,方可配置制氢设备。 | |
放球前的测试 | 探空仪基测箱 | 2 | 4 | 8 | 温度:0~40℃,误差≤±0.1℃;湿度:0~95 %, 误差≤2%;气压:450~1060hPa,误差≤±0.3hPa | ||||
放球的接收机 | 探空数据接收机 | 1 | 6 | 9 | 探测距离:≥80km,仰角:2°~85° | ||||
制氢 | 电解水制氢设备 | 1 | 30 | 5~8 | 氢气产量≥2m3/h,纯度≥99.7% | ||||
制氢 | 电解水制氢设备-自动型 | 1 | 87 | 12 | 氢气产量≥2m3/h,纯度≥99.7% | ||||
国家天气雷达站/ 省级天气雷达站 | 基本反射率、速度、谱宽 | 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 | 1 | 1094 | 19 | 强度探测距离不小于460km,速度探测距离不小于230km,谱宽范围0~16m/s,探测高度不小于24km。 | 根据每类雷达设备的探测距离、性 能参数及所配地区的气候环境,结合中国气象 局站网布局及地方财力状况,选配其中之一。 | ||
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 | 1 | 794 | 19 | 强度探测距离不小于400km,速度探测距离不小于200km,谱宽范围0~16m/s,探测高度不小于24km。 | |||||
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 | 1 | 1562 | 19 | 强度探测距离不小于460km,速度探测距离不小于 230km,谱宽范围0~16m/s,探测高度不小于24km,双通道一致性不大于0.2dB。 | |||||
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 | 1 | 1221 | 19 | 强度探测距离不小于400km,速度探测距离不小于 200km,谱宽范围0~16m/s,探测高度不小于24km,双通道一致性不大于0.2dB。 | |||||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 | 1 | 354 | 15 | 强度探测距离不小于120km,速度探测距离不小于 60km,谱宽范围0~16m/s,探测高度不小于20km,双通道一致性不大于0.2dB。 | |||||
水平风向、水平风速、径向风速、折射系数 | L波段风廓线雷达(3公里) | 1 | 246 | 10 | 风速误差小于1.5m/s,风向误差小于10°,探测高度不低于3km。 | 根据财力状况,选配其中之一。 | |||
L波段风廓线雷达(6-8公里) | 1 | 475 | 10 | 风速误差小于1.5m/s,风向误差小于10°,探测 高度不低于6km。 |